我所李韦伟团队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
近日,我所柔性引进李韦伟研究员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发表关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型有机共轭材料在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应用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应化所赵朝委博士,游胜勇博士和李韦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我院应化所为第一通讯单位,也是我院应化所自组建以来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论文的发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院应化所在化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是国际顶级期刊,在材料、化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力,2018年影响因子为9.931。论文连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TA/C9TA01976F#!d
ivAbstract。
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¾高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具有质轻、柔性等特点。近几年,随着非富勒烯(non-fullerene, NF)材料的广泛应用,O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单节电池的PCE已超过16%,叠层电池的PCE超过17%。因此,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吸引了产业界的极大关注,苹果、三星等电子行业巨头纷纷提前布局,开展这方面的技术研发。
吡咯并吡咯二酮型(DPP)有机共轭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光电材料。该类材料合成简便,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宽而强的吸收光谱、优异的结晶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半导体器件。该论文综述了近几年DPP类材料在NFOSCs中的应用,并从以下四个部分详细介绍:i)基于DPP的聚合物给体+非富勒烯受体,ii)基于DPP的小分子给体+非富勒烯受体,iii)给体+基于DPP的聚合物受体,iv)给体+基于DPP的小分子受体。在每一部分,除了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作者还分别对该部分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对基于DPP的NFOSCs进行展望。作者认为,DPP材料在NFOSCs中的应用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i)适当的结构修饰来调节材料结晶度与电荷传输之间的平衡,ii)与DPP受体配对的给体材料还需要详细研究筛选,iii)DPP的强吸电子性不利于激子(电荷)分离,因此,引入竞争性强给电子基团,如卟啉,可以有效抑制激子的复合,提高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通过以上分析,基于DPP的NFOSCs的发展,尤其是从材料设计的角度,将更加明晰。
李韦伟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共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 SCI论文 54 篇,包括 J. Am. Chem. Soc. 5 篇,Adv. Mater. 6 篇,Angew. Chem. Int. Ed. 1 篇,ACC. Chem. Res. 1 篇和 Macromolecules 2 篇。一区文章总共 28 篇,13 篇文章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合作申请专利三项。研究工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总被引用4000 余次。(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