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和井冈山分院猕猴桃研究团队,在‘红阳’猕猴桃果肉色泽和风味品质形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foods》(中科院2区,IF 5.2)上在线发表。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毛积鹏副研究员和分院院长高柱共同第一作者,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王小玲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红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cv Hongyang)果肉主要由外部黄色果肉(LR)和内部红色果肉(HR)组成,关于这两部分在色泽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团队通过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在‘红阳’猕猴桃果实中共鉴定到了1001中代谢物,其中211中代谢物在HR中的积累水平显著高于LR,主要包括包括69种黄酮类、53种酚酸类和38种萜类,而柠檬酸、奎宁酸、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关键风味物质在HR和LR中的积累水平无显著差异。空间代谢组学可视化结果发现,酒石酸和莽草酸的积累水平在采后软化过程先上升后下降,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含量水平则持续下降,可溶性糖的含量持续性上升。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到了23个与果肉颜色和果实品质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利用qRT-PCR技术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为阐明猕猴桃果肉颜色和果实品质形成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江西省科学院院基础人才项目(2022YJC2001),江西省科学院博士项目(2022YYB01),江西省科学院人才项目(2022YRCC001)和江西省科学院包干制项目(2021YSBG21019)的资助。